开封地处中原腹地、黄河之滨,是郑州都市圈核心城市,交通区位优势突出。
一、“十三五”回顾
(一)发展成就
“十三五”期,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交通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运输管理,持续改革创新,加强安全监管,不断提升交通运输总体供给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保持了交通运输事业持续科学发展的良好态势,较好发挥了引领、支撑和保障作用。
铁路网建设取得新突破。“十三五”期,重点加快高速铁路发展,有序推进城际铁路建设,郑徐高铁建成运营,设开封北站、兰考南站,郑开城际延长线开工建设,开封市对外快速联系水平明显提升。到“十三五”末,全市铁路运营总里程149公里,其中高速铁路60公里,城际铁路14公里,普速铁路75公里。
公路网结构不断优化。“十三五”期,重点推动高速公路建设,持续提升普通干线公路服务水平,着力改善农村公路交通条件,全市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98.5亿元(高速公路12.4亿元、普通干线公路53亿元、农村公路30.5亿元、运输场站2.6亿元)。到“十三五”末,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9517公里,公路网密度148公里/百平方公里,基本形成了骨架明晰、支路发达、干支相连的公路网络。
——高速公路。“十三五”期,以高速公路环线和城区周边出入口新改建为重点,大力推动高速公路建设。安罗高速开封段二期、郑民高速民权至开封段建成通车,连霍高速龙亭站(开柳路出入口)新建工程、郑民高速杏花营站改扩建工程相继开工建设,高速公路与城市衔接水平进一步提升。到“十三五”末,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71公里,“一环三横三纵”的高速公路网基本形成。
——普通干线公路。“十三五”期,重点推动普通干线公路低等级瓶颈路段和交通繁忙拥堵路段提级改造,完成S102郑刘线尉氏境、S316杞县县城至开封城区段等5条低等级瓶颈路段提级改造工程和开封机场北路、S223芦花岗朱仙镇段等交通繁忙拥堵路段提级改造;建成G230开封至尉氏段、S317尉氏境G230至中牟交界段等新建项目,全市普通干线公路新改建251公里。到“十三五”末,全市普通干线公路通车里程1239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911公里、占比达到74%,普通干线公路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农村公路。扎实开展精准扶贫,积极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成功创建兰考国家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通许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实施农村公路“三年行动计划”乡村通畅工程和“百县通村入组工程”,加快推动县乡公路建设和危桥改造,有序推进农村公路向自然村特别是贫困村延伸,全市新改建农村公路1313公里,改造危桥1588.12延米,自然村通硬化路率达到92%,其中,全市所有贫困村达到通硬化路、通客运、通邮政率三个100%;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共计完成530公里。到“十三五”末,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7807公里,等级公路占比87%。
水上交通稳步发展。“十三五”期,充分利用开封北方水城的优势,重点发展水上游船旅游运输,着力打造“水上交通+旅游”体系。黄河开封段、开封市黑岗口引黄调蓄工程、御河、汴河、龙亭湖、包公湖均有游船公司经营旅游客运。到“十三五”末,开封市区内共有水运企业9家,船舶190余艘,船员250余名,“十三五”以来接待乘船游客74万人次。
场站建设持续加强。“十三五”期,积极优化完善客运枢纽场站功能布局,郑徐高铁开封北站建成投用,配套建设公交场站,开封北客运站前期工作加快推进,一体化综合客运枢纽框架基本形成;全省首个一级旅游集散中心宋城旅游集散中心建成投用,实现不同交通方式间无缝衔接,开封客运枢纽功能进一步增强。到“十三五”末,全市共有一级客运站1个,二级客运站7个,以县级客运站为中心,以乡镇客运站为节点,向农村纵深辐射的客运体系基本形成。开封市大兴物流园、开封宏进农副产品国际物流中心、开封昌升国际商贸物流城等物流园区建成投用,杞县大蒜冷链物流园、杞县电子商务产业园成功入选省级冷链、电商物流示范园区,物流业集聚态势初步显现。
客运服务民生水平显著提高。城际客运发展更加品质化,郑开城际铁路沿线车站实现“无纸化”电子客票乘车。城市客运发展更加多样化,大力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成功入选省级“公交优先”示范创建城市,全市现有公交线路61条,车辆890台,公交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20%;有序推进城市出租车发展,实施网约车行业管理和出租车行业改革,启动“创全国文明城市出租车行业专项攻坚行动”。城乡客运发展更加普遍化,积极推进“万村通客车提质工程”,投入城乡公交车辆697台,开通城乡客运班线120条,提前半年实现全市所有建制村通客车目标。
货运物流转型发展步伐加快。推动物流企业规范发展,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方式,将小型物流点及信息物流部整合进入物流园区;开封市宏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入选国家首批无车承运人试点,引导货运市场资源集约整合和行业规范发展;积极开展甩挂运输试点,市交运集团被省交通运输厅定为甩挂运输试点重点扶持企业。
邮政快递普遍服务全面覆盖。建成校园快递网点41个,智能快件箱374组,实现城市自营网点标准化率100%;积极推进“快递下乡”工程,加快建设乡镇快递网点,督促村邮站、村便民服务站叠加邮件快件农村公共取送点功能。到“十三五”末,全市共设立乡镇分支机构120个,乡镇综合服务站115个,乡镇末端243个,邮政网点116个,农村公共取送点1583个,实现“县县有分拨、乡乡有网点、村村直通邮”。
3.行业治理能力稳步提升,综合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智慧交通建设成效显著。加快推进智慧公交发展,公交车辆全部完成一卡通改造,实现与全国180多个城市互联互通,推广应用“汴梁通”,部分公交车辆实现手机二维码支付乘坐;高速公路收费站ETC覆盖率达到100%;全面推进智能视频监控装置以及驾驶区域防护隔离设施改造安装工作,实现驾驶员不安全驾驶行为的自动识别、自动监控、实时报警;推进汽车电子健康档案管理,实现机动车维修电子数据记录自动上传。
绿色交通水平明显提升。扎实开展行业污染防治攻坚战,以“全路无垃圾,车行无扬尘”为目标,着重进行城市出入口、城乡结合部以及农村公路的扬尘治理,将G310、G220、开柳路、开杞路等重要路段交由专业公司实施清扫保洁,为两县一区(通许县、杞县、祥符区)购置道路清扫装备,严格落实施工工地扬尘污染防治,对连霍高速龙亭下站口、开尉路北延等施工现场实施视频监控,加强路面管控,交通执法人员全程参与渣土车治理等专项行动;推行绿色出行,大力投资新能源设施充电站、充电桩及充电位建设,更新新能源公交车,截至“十三五”末,共有公交车辆890台,新能源车辆790台、占比88.76%,为绿色环保、低碳出行提供保障服务。
平安交通形势保持稳定。严格落实运输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对企业专职安全人员的配备、培训和安全专项资金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确保货运行业的安全稳定;加强物流企业安全监管,对存在安全隐患的物流企业及时进行督导整改;构建治超“天网”,不间断开展多点多地的跨区域联合执法“天网行动”,严厉打击“百吨王”等严重超限超载违法运输车辆;强化运输市场管理,开展道路客运、危货运输和汽车维修市场专项整治;深化质量监管体制改革,出台《开封市公路建设不良行为和黑名单管理办法》(汴交〔2015〕159号)等文件,规范开封交通建设市场秩序,增强交通建设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的信用意识,确保交通工程质量和安全;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交通运输保障工作,落实“一断三不断”、“三不一优先”部署,实现物资运输畅通高效。“十三五”期,全市交通运输工程建设领域、水路运输实现生产安全“零事故”。
行业治理改革持续深化。积极推进交通行政综合执法改革,整合公路路政、道路运政、水路运政、航道行政、港口行政、地方海事行政、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等行政执法职责,成立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大力推广PPP模式,实施了开港大道等省、市重点工程;交通“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审批服务事项基本实现“一网通办”;积极推进货运车辆“两检合一”“三检合一”工作,实现全国异地检测。